烏鎮有24份大戶人家
2015-12-11

  木心遺稿

  2015年11月15日,木心美術館開館,歲序八十八齡的木心第一次正在中國舉辦個展。他追席了。

  “這是木心的命。”陳圖畫正在開館儀式上說,“他沒福氣看見本人的美術館,沒福氣看見他的畫被這等講求地擺起來。四年前的昨天,他給擡到醫院,躺倒了,插了管子,滿口胡話,扔下一輩子心血,統統留給美術館。”

  過世5個月前,木心親自確認了美術館館址。

  19歲那年,木心,一個西湖邊習畫的“慘綠少年”,參加了人生第一次畫展。57歲那年,哈佛大學爲木心舉辦了他生平第一次個展。74歲那年,耶魯大學美術館舉辦了木心作品珍藏展。79歲那年,中國出書了第一本木心文集,一時風波叠起。其時,距離出書他的文集已過了二十多年。

  過世一年後,木心的《文學回憶錄》成爲兩岸暢銷書。

  過世四年後,烏鎮木心美術館開館。除了開館特展《尼采與木心》、《林風眠與木心》,固定展區,呈現了繪畫的木心、寫作的木心、音樂的木心。

  “我是一個人身上存正在了三個人,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作家,還有一個是畫家,後來畫家以及作家合謀把這個音樂家殺了。”--木心

  (鄭陽/圖)

  音樂篇:心亂如麻聽什麽音樂

  年間,烏鎮有24份大戶人家。站正在橋頭看去,那些高屋就是大戶人家,1949年後悉數出走遺散了。木心的母親爲了免去“田主”身分,交出“孫家花園”,去上海投奔時正在浦東高橋育民中學教書的兒子。相見,木心面前母親還戴著黑絲網手套,心裏苦笑。

  1956年,木心第一次被,正在上海第二所。是策劃偷渡。上海美專的同學偷渡未遂,了沒有參與策劃的木心。調查許久,查無實據。陳圖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那個時候還沒有這一說,也沒有報歉這一說。就握著他的手說,你要正確對待,就這樣。”

  出獄前,木心聽到了母親過世的動靜。正在紐約人拍的紀錄片中,老年末年木心說:我哭得醒不過來。爲什麽不比及我出去以後才告訴呢,非要跑進來對我說“你媽媽死了”。

  出獄後,木心正在浦東居所時常聆聽貝多芬早年四重奏,發現貝多芬已經把貳心裏要說的,都說了出來。日後陳圖畫問作品編號,木心只說是早年四重奏。陳圖畫買到唱碟,認爲就是那始終。木心當即來聽。“他好高興,進門時竟然像旋轉舞這樣來兩下子,可是放了一聽,他就說不對。”

  1990年代,阿城買到了他認爲最好的捷克塔裏赫四重奏樂團的全本貝多芬四重奏,他介紹陳圖畫去買這個版本。“後來我也買到了,聽到第135,我覺得就是這個了,我就又把他叫來,我就放上聽,他就不講話了。他也沒有說對還是不對,他就始終不講話。”

  第三樂章照木心的說法就是慈悲,這是曆經滄桑以後的一種慈悲。

  陳圖畫正在木心的葬禮上用了這段貝多芬135號四重奏第三樂章。還有一首木心曾經點名喜歡過的,肖邦第二鋼琴協奏直的慢樂章“葬禮進行直”。

  木心歸天後,陳圖畫才正在遺稿裏第一次看到他的樂譜。“他不給我看,我就沒開口,但我至多聽過他十次哼唱,聊高興了,就哼本人的直子。有一個鋼琴協奏直,一個爲宋朝詞牌的譜直。一個所謂交響樂第一樂章的首段,還有一個很是快樂、激越,吹奏起來屬于第四樂章的那種。”

  木心回鄉後,地方音樂學院博士生王玮達以及兩位作直系青年,曾正在兩年期間不斷懇求木心,但願他贊成由他們拾掇樂譜。木心幾回再三借故。直到正在桐鄉的葬禮上,王玮達才見到了木心。

  “當我眼見木心的樂譜是簡譜,馬上大白他爲什麽:沒有五線譜,他欠好意義呀!我看著樂稿就心傷,那年月他哪裏去弄五線譜啊,到美國後他彷彿沒再作直,一看那紙,就是六七十年代的。”

  正在陳圖畫記憶中,木心不斷談到音樂,但不聽音樂。每次他都會說:“關了吧,我們談話。”1983年他倆第一次長談,陳圖畫說,來,聽聽音樂,木心說:“哎呀,心亂如麻,聽什麽音樂。”

  木心美術館開館特展,一場是林風眠與木心,一場是尼采與木心。

  尼采特展展出了尼采的滅亡面模、肖像、手稿,以及一份很體面的尼采的樂譜本。晚間的烏鎮大劇院小劇場,上演了尼采作品情景朗誦會,吹奏了尼采創作的音樂--音樂的尼采也是正在身後才獲得吹奏。 音樂木心存留于世的,僅僅是一疊紙張懦弱的簡譜。劉胡轶用手機把那些樂譜偷了下來,預備歸去編一編。

  畢業于武漢音樂學院作直系的劉胡轶,爲木心詩歌《從前慢》配了旋律,結尾加上了蒙古的長調。這首歌使他贏得《中國好歌直》的幾輪前衛戰。導師劉歡現場聽後,頭一句就問:誰是詞作者? “他專一說的要求,他想看到他的畫能夠放得大一些。當時我們說有一個展廳我們能夠跟你一路設計,看看怎樣的能夠作得很大。他說好,我們一路犯個錯誤吧。”--木心美術館設計師林兵

  耶魯大學美術館室內總設計比安這樣形容木心的畫作:“它們亦真亦幻,也許是樹木、山巒、大海,也許只是對舊世界的表達。這些畫尺寸雖小,蘊含的氣力卻很是大。因爲你永遠不曉得,畫作要表達的確切內容:關于生命、滅亡,還是晝與夜?” (木心/圖)

  繪畫篇:冊爲我的封地龐貝已是廢墟

  木心用“轉印法”作了50幅小畫,獻給本人的50歲。那是“”末年,他悄然約請可數的幾位畫友看。座中人人不說話,木心頹然而歸,找了一間小旅店,把本人喝醉了。

  木心七十年代的畫友,上海畫家陳巨源回憶道:“他很失落,認爲我們不欣賞他,其實我們不是不欣賞,而是說不出好正在哪裏。”隔了很長時間,陳巨源寫信給木心。“結果他獲得信,頻頻地讀,興奮得不得了。”

  陳巨源至今收藏著木心的回信,毛筆字,豎寫,古文長賦,自稱“吾道不孤”。幾年後,木心憑這批畫獲得了赴美簽證--55歲,未婚,這樣的留學生難免讓簽證官起疑,木心遞過手造的畫冊,簽證官換了臉色。

  這些畫的下一批看客是陳圖畫以及他的畫廊老板。

  陳圖畫以及木心都是藝術學生聯盟的正在冊學生。“這所百大哥學院正在曼哈頓57街第七大道,當時已經沒落了,陳逸飛介紹大師去那裏,簽證不難,隨進隨出,階段費,所謂學業就是畫人體模特之類。一群上海人正在那混,歲數最大的就是木心。”

  那一年陳圖畫剛剛正在57街的畫廊辦了他的第一次個展,所以馬上把木心介紹到本人的畫廊。“老板看了他的畫,傻掉了,一臉驚訝。後來開了會,顧慮到能懂的人太少,不易營銷,結果還是放棄了。”

  陳圖畫頭一回看木心的畫,當即想到四五十年代的杭州藝專、上海藝專怎麽還有“漏網之魚”。“我很是驚訝,一部門是紙本的,明顯學林風眠,當時覺得比林風眠境地大多了。更驚訝是突然他拿出轉印的那批小畫,迷你型風景,幾乎得到了尺寸,但圖像記憶完美是北宋的,元代的,同時試圖變成一種現代的個人格式。”陳圖畫回憶道,“我說木心哎!你這是達芬奇影響啊。當時我們走正在馬上,他竟然就正在當中站下來,很是呀,旁邊車來車往,他說啊呀!給你看出來啦我指的是《蒙娜麗莎》佈景的山川,那種精微以及廣大。”

  木心以及他的作品被介紹給巫鴻,巫鴻的第一反應是,我給他辦展覽。

  正在哈佛一邊讀書一邊教書的巫鴻,發現亞當斯學院有一棟從西班牙搬運過來的17世紀老屋子,內中有很好的牆體能夠用來辦展覽。沒有資金,展覽靠巫鴻以及畫家一路辦。正在木心個展以前有陳圖畫、袁運生,正在他以後有羅中立。

  巫鴻開著400美元買的小車到紐約去運畫:“畫是放正在車裏的。配框的塑料玻璃板捆正在車頂上,從紐約開到,中間停下,上廁所,一看,所有玻璃都給吹走了。”

  巫鴻覺得這細節恰是他們當時的狀態,“都剛剛去美國,充滿了幻想、但願。木心去哈佛大學辦展是一個很是主要的契機,蠻好玩的。”

  木心寫了一首《赴亞當斯閣前夜》,道盡了他的表情,“龐貝冊爲我的封地時,龐貝已是廢墟。”

  “他不要,但是又很興奮,展覽辦過,卻發現本人並不高興。我爲此心疼他。我們這夥小忘八二十幾歲就有展覽,竟然還知名,可他快六十歲了才辦個展覽,弄得百感交集。”陳圖畫說,“我以及袁運生當時有點出名,木心徹底沒有,我們先後正在哈佛辦展,木心歲數最大。他很吸惹人,哈佛那邊的學人都驚訝他的談吐,應對,儀表,欣賞他的調皮話。但是木心此後再沒出席畫展酒會,這是他惟逐個次。”

  2001年,大企業家羅伯特羅森克蘭茨珍藏了木心的33幅轉印法小畫,然後捐給耶魯大學美術館,並辦了高規格的捐贈特展。

  購畫的金額是二十多萬美元。始終到他2006年回國,木心都不再焦慮下一年的開支正在哪裏。

  轉印法創作的小幅畫僅3厘米寬,15厘米長,這是法比安頭疼的問題。法比安是美術館室內總設計師。最後選擇部門畫作平鋪正在展櫃內,便于觀衆就近俯視。部門被轉換成電子記憶,數十倍放大,映正在九米長的屏幕,將觀衆吞沒:《大戰前夕》《彼岸之光》《會走的石頭》《歌劇》《殘雪以及噴泉》《期待拉比》

  “他說畫要經得起縮小,經得起放大,這才是真的好畫。我很認同。很小的宋元山川畫,美國人作成大廣告,竟然訊息飽滿,很耐看,大畫縮小,氣魄也都正在。”

  木心平生第一次參展,是參加杭州的“除夕畫展”。那一年他19歲,以至還未考與上海美專。65年後,靠近彌留的木心看到本人當年正在畫展上的照片,哭了。

  “他看不起本人的年輕時代,老說他很傻,不懂事。但他看到那張照片時,呆愕了好久”陳圖畫目擊了木心與他本人的重逢:“真是活見鬼!認出來的一瞬間,他還開打趣,喃喃地說:嚯,神氣得很呢突然就用手遮住臉,轉過頭,痛哭起來。他泰半生竟然沒再見過本人十九歲的照片,這是我惟逐個次看到他真的哭起來,不成遏造地哭起來。”

  “他的散文中的自傳性很是粘稠,只能點點滴滴能夠測知他是怎樣過來的,很是不連绾,這又與目前風行的散文大異其趣。”--作家郭松棻

  19歲那年,木心參加了平生的第一次展覽:杭州的“除夕畫展”。65年後,靠近彌留的木心看到本人當年正在畫展上的照片,哭了。 (木心美術館供圖/圖)

  寫作篇(上):當中絕不應該寫作

  木心美術館的序廳像是一個作家的文獻展,而非繪畫展。大櫥窗的陳列次要是手稿以及筆記本,唯有一件古董級達芬奇畫冊,一套繪具筆墨,略見畫家的身份。絲絨台上放著蒂凡尼打火機,是“文學課”結業時學生們迎的。《哥倫比亞的倒影》第一稿,長卷,一氣呵成,紙背是打印後廢棄的英文賬單。被標爲木心的最後一本筆記上,鮮明有蒼老的字迹:

  功成名就乎,壯志未酬也。

  1984年,移居紐約僅兩年的木心成了馳名的海外作家。開館嘉賓,當年力勸木心恢複寫作的旅法畫家陳英德,向木心美術館贈迎了《聯合文學》的創刊號,“1984年藏品”。創刊號內雲集著港台及海外出名華語作者,第一配角,卻是木心。主編痖弦爲他專設“散文個展”。1990年代的《聯合文學》主編、《印刻》文學創辦人初安民回憶, 30年前的是文學時代,中國時報副刊、聯合報副刊擁有高壟斷性,“木心一會兒就出來了”。

  蔡敞亮說,是個文學集中地,“張愛玲也是這邊被看到的。”駱以軍說,木心的引進,與決于老輩的大視野,他們大白:這是張愛玲、梁實秋的等級。

  無巧不巧,1984年,《傾城之戀》被上海《收獲》刊載,張愛玲就此重返閱讀視野,阿城誤以爲她是躲正在上海裏弄的妙手。統一年,真正長期隱正在上海裏弄的木心,名震彼岸文壇。

  1986年,推出第一本木心著述《散文一集》,接著是《瓊美卡隨想錄》。客居紐約的幾位文人爲之舉辦了認真的座談會。

  木心正在作品裏了好久的“隱退”,可是《憐憫中斷錄》的十篇“悼文”出來,系統性了他的糊口來曆以及來曆--家鄉、小鎮,林風眠、杭州藝專、上海美專,他的第一次的者。

  木心本人回憶道:“從1983年至1989年,紐約的華文報業是個空前的興旺期(不料真的絕了後),那時,《中國時報》《世界日報》《華僑日報》《日報》,都把文藝版認真當一回事,海外的華文作者們起勁,無形中存正在著那麽一個海外華文文壇。”

  木心每月都要赴“文壇”的飯局,跟夏志清、王鼎鈞一幹人。

  “1989年跟我們講課以前,木心有過很活躍的社交糊口。”陳圖畫回憶說:“夏志清他們約正在哥倫比亞右近的中國餐館吃飯,夏傳授是個蠻誇張的老上海人,一見木心來了,就迎過去叫道:偉大的木心,還抱著木心親一下,木心很難爲情,又有點不太情願,當然,他去時總會西裝革履,皮鞋擦亮,頭發梳梳好,跟人家談笑風生。”

  美術館是一間間盒子,盛放著分歧面相的木心。此中一間是“獄中手稿”。

  7張木心的獄中手稿,放大了9倍,辨認起來依舊不容易。

  “他是正在本人的單位裏面被到防浮泛,要寫,要寫檢查交接,所以能夠獲得紙,能夠獲得筆,當然也能夠獲得小桌子,所以他把省下來的紙,省下來的墨水寫了這個手記。”木心文學課的學生之一、畫家曹立偉回憶說。

  “當中的寫作,認真來說不是寫作。第一你絕對不成能發表,第二絕對不應該寫作。巫鴻年輕的時候被過,他也是,他說人正在的時候必須作什麽工作來證明我還正在,正在身體上證明,正在時間裏面證明,並且記憶力非分特別活躍。”陳圖畫說,木心正在“”當中“隔離審查”,那時四十出頭。

  木心小說的英童明傳授曾眼見手稿,並以之爲題作過一個木心訪問,“它一共是66頁,很薄的紙,很小的字。寫的兩面,就是132頁。若是一頁按5000字計,有66萬字。”

  這部手稿正在1990年代被帶到紐約,曾正在耶魯畫展上陳列。獄中手稿並未插手木心的文學陣列,但記錄著木心的閱讀史以及成長史。“略微閱讀幾行,你就發現他談的還是那些人:肖邦、托爾斯泰、莎士比亞之類。”陳圖畫說。此中的吉光片羽被發散到木心的隨想錄寫作中以及文學課講述中。

  1994年1月9日,木心正在陳圖畫家中給一幹畫家學生上了最後一堂文學課。67歲的木心坦承:“我是到了美國才發育起來的,臉上一大堆看不到的芳華痘。”陳圖畫偷偷了最後一課。“他說過好幾次,說我如果不到美國,前面寫的滿是夾生飯,幸虧沒發表,夾生飯不可的!他說,到美國才成熟起來。”

  “日後木心回來假寓,伏筆是他本人正在1994、1995年埋下的,但他當時不曉得那是伏筆。”--陳圖畫

  木心老年末年歸國,住正在陳向宏爲他正在烏鎮准備的園子裏。陳圖畫後來省覺,白叟此前遲遲不回,是正在惦記的出書事,惦記他能否有讀者。 (劉子哲/圖)

  寫作篇(下):人人都正在無破例

  1994年冬天,木心悄悄返鄉,回上海,抵烏鎮。回到紐約,順次寫出詩體《烏鎮》,散文《烏鎮》,散文《上海正在哪兒》。《烏鎮》刊發正在《中國時報》,1999年被烏鎮鄉黨委陳向宏看到,木心被家鄉發現。

  2005年木心再探烏鎮。初度見到陳向宏。

  “向宏弟:客歲歡晤以來,月白風清,時切馳思,我經一年加快摒擋正在美國的事務,已根基就緒。終于能夠歸國還鄉了。”木心正在2006年6月28日的信上寫道,“我漸漸老矣,最怕受糊口事務上的,如小築能及時弄好,眠食盥浴,就能夠草創糊口了。若是實正在來不叠,暫住客店我也有思惟准備的。”

  陳圖畫事後省覺,白叟遲遲不回,是正在惦記的出書事,惦記他能否有讀者。“他永遠正在猶豫。很真實的緣由,後來我才大白過來,很簡單:他正在等出書他的書,出來後,回響會怎樣。2006年我記得是1月6日還是7日,他的第一本書出來了。這是我第一次公開告訴:有這麽一個作者。”

  出書木心的20年後,出書了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這本集子是木心本人一手編訂的篇目。《烏鎮》《塔下讀書處》等等出身之作都沒有入列。木心再次像一個“不明飛行物”突降。

  于是風波陡起。誤會叢生。

  第一樁文字訟事,是《三聯糊口周刊》主編朱偉的博文引發:“他的泰半輩子吃了太多的苦,苦大仇深的約一輩子不得。”

  然而正在1986年那次紐約木心散文座談會上,作家與朱偉的道斷,徹底相反:“總的印象,木心是個苦中作樂的作家,再苦再慘的工作,他底子不執著。一執著,就過分哀傷,過分去它的意義,以至過分去強命了。”發言的人是聯合國高級翻譯、運動的精英郭松棻,曾經正在《地方日報》上被稱爲“郭匪松棻”。

  木心正在遺稿中寫道,“我的文章跟我的讀者同齡”。被朱偉認爲只是“一個文化標本”的木心,近年堆積了越來越多的熱情讀者,多是八零後、九零後。

  “他巴望曉得誰是他的讀者,又不願見;他但願有人來談天,來過後,他又絕望。偶爾來人風趣,但不得體,有的人得體,卻又無趣,這些,他都會挑剔。孤單時,園子裏太靜了,靜到像要有案,但是有人來了,他又煩。”

  回國後的木心,僅僅正在《南方周末》發表了一篇紀念魯迅的文章,再無“新作”,直至過世。可是他的寫作從未罷休。

  “他從不危站正在書桌前寫,任那邊所他都貓著腰寫,什麽紙都無所謂,始終寫到快死的那年。”陳圖畫特別展出了木心的最後一本筆記本。從筆迹看,握筆的手已經無力。

  正在《聯合文學》創刊號上,木心就預告了兩本大的作品,一本《巴比倫語言學》,一本《瓷國回憶錄》。他給本人設定的時間是五年。

  “我發現的卻是《三號防浮泛》,兩頁正稿,詳詳細細寫的感覺。可是《瓷國回憶錄》他還是動手過。那天他很嚴重地給我打電話,聲音正在發抖。他從來情緒穩定,很滄桑的聲音,這次否則,他說圖畫啊,回憶錄開始寫了。我說好啊,他說你有時間嗎,我讀給你聽,然後就很規矩地念。真有點像托爾斯泰長篇那樣,字句不玩精煉,實打實寫細節,很多多少長句子、描述詞寫的是什麽呢?一上來就是裏的時刻。”

  “人人都正在。”這是木心的口頭禅。正在遺稿中,他再次寫道:“人人都正在。無破例。”


其他資訊:搵樓網站,網上行銷,業務合作,

分類:廣告計畫